胡耀邦有三男一女,即長子胡德平、次子劉湖、三子胡德華、幼女李恒(滿妹)。
胡耀邦是那樣深沉地愛著自己的孩子,但他清醒地認識到,對子女的教育,不僅僅是個人的家事,而且影響到子女同代人的思想傾向,并關系到整個社會風氣。因此,他嚴于律己,以身作則,認真對待子女的教育和管理,為全黨干部樹立起一個光輝的榜樣。
“現在還不是享福的時候”
1952年,胡耀邦夫婦終于在四川南充迎來小女兒的出生。全家人特高興,孩子的外婆說,已經有了三個孫兒、這回又有了孫女,應該滿足了,就給剛剛降臨人世的孫女起名滿妹。按理說,這個最小又是唯一的女兒肯定要備受寵愛。然而,胡家兄妹從小就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成長,滿妹也不例外。
據滿妹回憶:直到我十二三歲時,身上還沒一件像樣的衣服,只有兩套可以換洗著穿。記得我有一件紫紅底帶白點的燈芯絨上衣,一穿就穿了好多年;短了,外婆就給我在袖口、下擺上接出一截又一截的黑色燈芯絨,穿了再穿。
一次,一位中央領導的女兒到家里作客。該女孩穿著一身白色連衣裙,高挑飄逸,亭亭玉立??墒悄翘?,我只有那件“鑲著”一圈圈黑燈芯絨的舊衣服可穿。相形見絀,我第一次發現了自己衣著的寒酸。
陪他們吃完飯,我請求母親給我買一件新衣服,以便有些場合好穿。結果衣服沒給買,卻被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一頓。
時至今日,滿妹仍然清楚地記得那段儉樸的歲月。滿妹在回憶錄中寫道:“正是在那種勤儉中,我體會出父母生活的達觀灑脫,對自己家人的嚴格要求,還有對別人的大方慷慨。”
胡耀邦配有公車,但胡家兄妹從沒搭過父親的便車。胡德華讀書的育英學校在西郊,而家在市中心,若從萬壽路坐公共汽車回家要兩毛錢,但走兩站路到公主墳上車,可以省五分錢,而走到木樨地再坐無軌電車,只要七分錢。為了節省一毛幾分錢,年僅十來歲的胡德華,常常背著書包吭哧吭哧地從學校一直走到木樨地,用多次節省下來的車錢,買無線電元件。
有一年春暖花開的時候,滿妹想跟車出去玩,被胡耀邦知道了,很生氣,批評說:“我們現在還不是享福的時候,我們的國家還很窮,我們的革命還要繼續,不然的話有人就要革我們的命。”
“全家每人每天都要吃兩頓粗糧”
三年經濟困難時期,國家糧食緊張,城市人口的定量都很低,副食品更缺乏,全國人民都在挨餓。滿妹當時正在上小學,也吃不飽飯。她在回憶錄中寫道:“那時,最讓人激動的事就是能吃到東西。”只有經歷挨餓的人,才能寫下這樣刻骨銘心的感受。
胡耀邦是中央委員,按規定有補助。但他給家里人也定下規矩:全家每人每天都要吃兩頓粗糧,不許吃補助和細糧,因為那是特殊化。
胡家三個兒子平時都住校,只有滿妹一人是走讀,在家里吃飯。炊事員老張自己有五個兒子,可一個女孩都沒有,所以特別疼她。每當有客人來打“秋風”時,總是偷偷留下一點好吃的,給滿妹回來吃。
那時走讀,中午要帶一頓飯在學校吃。有一次,老張給滿妹帶午飯時悄悄裝了點米飯,不巧被人發現,告訴了胡耀邦。胡耀邦把老張叫來問:“你給滿妹帶米飯了?”
老張不回答。
“不是規定一天只有一頓細糧嗎?你怎么給她吃兩頓呢?”胡耀邦發火了。老張漲紅了臉,強辯著:“誰說的,誰說的?沒有的事兒!”
出了門,他自言自語地嘟囔:“家里就她一個女娃,人小又吃不了多少。同學們都帶細糧吃,咱們家老帶粗糧,怎么好意思!”
在滿妹的記憶中,只有這一次,父親親自過問了家里的柴米油鹽。
“我們家的人不應該走后門”
1966年,“文革”開始了,胡耀邦夫婦都受到沖擊。胡耀邦被打成“走資派”,發配到了河南省潢川縣黃湖農場勞動。滿妹的母親境況更慘,孑然一身,在牛棚里熬了一年多。胡耀邦的幾個子女成了“走資派”后代,也跟著倒霉。
1968年,滿妹被分配到北京市造紙總廠當車工。一年之后,看到小伙伴陸續都去參軍了,她自作主張,找到了父親在晉察冀野戰軍三縱隊時的搭檔——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鄭維山,她托警衛員帶話:“我是胡耀邦的女兒,想請鄭司令員幫我去當兵。”
在當時的情況下,能當上兵,滿妹深感不易。她在回憶錄中寫道:“我根本不在乎兵種如何、部隊駐在何地,樂不可支地來到當時全軍最大的柏各莊農場,在師醫院當了名衛生兵。”
可是,幾年兵當下來,滿妹卻發現身邊的戰友,一個接一個地被推薦上了大學??鄲炛翗O的她,給父親寫信,希望父親能托托關系,讓她也有個上大學的機會。
胡耀邦很快回信了:“你原先分配在工廠,后來當兵我是不知道的,內心也是不贊成的,因為是走的后門?,F在又提出想上大學,我認為你應該靠自己的能力。我們家的人不應該走后門,而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。”
那時的滿妹完全不能理解父親,把信撕得粉碎。打那以后,她再也沒有指望能沾父親半點光。
后來,每當滿妹回憶起當年撕信的情景,總是滿心愧疚。